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共振 海洋应用成增长新引擎

2025 年 10 月,钛行业在技术创新、政策落地与市场需求等多维度呈现活跃态势。随着 "深海科技" 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及企业研发投入的加码,钛材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行业正加速向 "高性能、多场景、低成本" 方向转型。

技术突破:金天钛业三项专利引领材料升级

10 月 3 日,湖南湘投金天钛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中获得三项发明专利授权,在钛合金性能优化与制备工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中 "一种提高 TA15 钛合金动态性能的热处理方法及产品" 专利,通过创新固溶 - 缓冷 - 时效工艺,在保留 TA15 钛合金高静态强度的同时,将平均流变应力提升 12%,最大均匀塑性应变提高 15%,有效解决了传统退火工艺下材料冲击吸收能不足的痛点,该技术可直接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关键部件制造。

另一项 "高蠕变性能高组织均匀性 Ti6246 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专利,创新性引入微量硅元素并优化锻造参数,使 Ti6246 高温钛合金在 600℃环境下的蠕变强度提升 8%,组织均匀性达到 92%,为航空航天热端部件国产化提供了材料支撑。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研发的 "钛合金铸锭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实现了 Φ500mm-Φ780mm 大规格 Ti1350 钛合金铸锭的工业化生产,铸锭探伤合格率达 98%,将大幅降低大型深海装备耐压壳体的制造成本。

据统计,2025 年以来金天钛业已累计获得 11 项专利授权,上半年研发投入达 3096.9 万元,同比增长 8.62%,持续的技术创新使其在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钛材领域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政策红利:深海科技战略激活海洋钛材市场

随着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 "深海科技" 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在 10 月密集落地,为海洋钛材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根据智研咨询最新报告,我国已形成从钛矿采选、海绵钛冶炼到高端钛材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宝钛集团、西部超导等龙头企业已实现深海装备耐压壳体、海水淡化设备等核心部件的批量供应。


市场需求方面,2024 年我国海洋工程和船舶工业钛材需求量分别达 2555 吨和 4733.6 吨,预计 2025 年海洋工程领域钛材需求将突破 2800 吨,同比增长 9.6%。应用场景正从传统深海探测向多元化拓展,在海上风电领域,钛合金桩基连接件的使用寿命较不锈钢提升 5 倍以上;海底数据中心采用钛合金散热管道,可将设备维护周期延长至 8 年。

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明确提出,将建立海洋钛材性能评价标准体系,推动钛 - 钢复合结构件、深海抗氢脆钛合金等 20 项关键技术标准化。业内人士指出,政策驱动下海洋钛材将从材料供应向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型,预计到 2027 年海洋领域钛材市场规模将突破 35 亿元。

市场行情:10 月初钛价保持平稳 产业链成本压力缓解

据 10 月 8 日最新市场数据显示,国内海绵钛(1 级)价格报 43500 元 / 吨,与前一日持平;TC4 钛铸锭价格稳定在 89 元 / 千克,延续了 9 月下旬以来的平稳走势。从产业链视角看,上游钛矿价格回落使海绵钛生产成本下降约 3%,中游加工企业盈利空间有所改善。

分产品来看,航空级 TC4 钛板(δ2.0mm)报价 142 元 / 千克,环比微涨 0.7%;海洋工程用 TA10 钛管(Φ50mm×3mm)价格为 158 元 / 千克,与上月持平。需求端支撑下,高端钛材价格表现出较强韧性,特别是应用于深海装备的 Ti-Al-Mo-Zr 系钛合金产品,因技术壁垒较高,价格溢价维持在 20% 左右。

分析师预测,随着航空航天订单持续释放及海洋钛材需求增长,四季度钛价有望温和回升,TC4 钛合金全年均价或达 90 元 / 千克,同比上涨 1.2%。

产业趋势:多领域协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0 月行业动态显示,钛材应用正呈现 "航空航天稳增长、新能源与海洋工程扩增量" 的格局。在航空航天领域,C919 大飞机量产带动民用航空钛材需求占比提升至 22%,宝钛集团为 CJ1000A 发动机配套的高温钛合金叶片已实现批量交付。新能源领域,盐湖提锂设备采用 TC4 钛合金蒸发盘管,使锂提取效率提升 15%,推动工业钛材需求增速保持在 18% 以上。

技术创新方向更加明确,一方面是高性能化,600℃以上高温钛合金、抗氢脆深海钛合金等关键材料研发加速;另一方面是低成本化,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使钛合金构件材料利用率从 15% 提升至 85%,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再生钛产业快速发展,预计 2030 年再生钛占比将达 30%,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全球竞争格局方面,我国在钛材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持续提升,主导的 ISO 24364 钛管探伤标准将缺陷检出精度提升至 Φ0.4mm。随着 "中国钛谷" 宝鸡的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巩固,我国钛材已远销 70 余个国家和地区,高端钛材进口依赖度较 2020 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微 信